百度的17年产品史——突围、霸权、迷失、焦虑与变革
此外,相对于传统搜索模式,不同用户搜索同一个关键词可能获得的结果千篇一律。而人工智能驱动下的百度“新搜索”也可能通过大数据技术描绘用户个体特征,更准确地判断用户需求,以个性化推荐机制让用户得到真正个性化的信息服务。 同时,在信息搜索的基础上假如能够顺利接入大量服务,这对于百度将会是非常有想象力的事情。 我们来设想一个场景:假使用户通过百度或“度秘”搜索了一部电影《爱乐之城》,可以立刻看到电影介绍、并在需要购票观看时立即点击进入百度糯米电影、快速选择需要的时间和座位,再通过百度钱包进行支付和返现,完成电影票的购买。 这样就极大缩短用户获取服务的路径,把牢牢占据住了用户从入口、到场景、到支付、甚至到评价反馈的整个用户行为链条,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 假如以上设想中的技术、服务都得以全面实现和普及,这无疑对于百度来说便是占据住了新时代的“入口”。 对百度来说,这是想象空间所在。 而从2016年中开始,随着AlphaGo战胜李世石,人工智能的“奇点”似乎也已经到来,这个看起来充满想象空间,但一切又都还很模糊的领域,会在此后成为百度的再次兴起的关键胜负手吗? 2. 内容生态的搭建 除了“服务”,另一个百度注定不愿错过的,就是“内容”。 从2016年开始,“内容创业”就成为了互联网圈内的热门话题,其背后的核心逻辑,是在信息泛滥的当下,相比起传统的索引导航式流量入口,在当下,优质内容越来越有成为真正流量入口的趋势。 而正如此前我们一再提到的,以“入口”和“内容分发”起家的百度,注定不愿,也不能错过新时代的“入口”之争。 而内容之战,则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优秀的内容生产者之争,二则是内容分发能力之争。 围绕着前者,除原有的百度百科、百度文库和贴吧之外,百度在2013年开始推出了“百度百家”,定位为依托百度流量的内容聚合平台,拉拢了大量内容生产者。 在2015年年底,围绕着原有的百度百家,百度又进一步上线了“百家号”,逻辑基本与头条号、微信公号等相似,内容创作者生产内容,用户消费内容,百度提供广告分成,帮助内容生产者实现内容变现。 到了16年年底,百度又进一步开始整合百度百科的流量,借此来拉拢更多内容生产者。 此外,百度也推出了“百度问咖”和“百度派”,前者你可以理解为百度版“分答”“在行”模式,后者则更接近于百度版的“知乎”。 只是,相比于已经苦心经营了多年的知乎、在行、微信公号等成熟的竞争对手,在百度身上,实在很难看到这方面的优势。 至于内容分发能力之争,百度则将面临着另一个不好对付的对手——今日头条。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