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外包开发的极限:一个精品App诞生的全过程
在接下来的“使用”中,我遇到的问题主要集中在流水账的设计上。在第三个虚拟迭代版本中,我终于找到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把“打孔”跟“流水账”结合起来(上图)。用户如果要打孔,就必须结合这个信念写下今天的流水账,讲一讲今天为什么要给这个信念打孔,发生了什么,自己做得如何,有什么感想。例如,你今天遇到一个老油条给你甩锅,但是你突然想起你写的一篇叫做“不做老好人”的信念,于是你战胜了这个老油条,那么今晚回到家,你就找到这个信念去给它打孔,打孔的时候你就写上了今天的流水账,讲述今天这个值得庆祝的事情。 这样的设计就让流水账融入了主线之中。另外,我设计了让流水账不能删除,写了就永远在那里,以保证每次的打孔必须是严谨的而不能是随意的。 在第四个虚拟迭代版本中,我还设计过一个叫“导航器”的东西,因为当我想要给一个信念打孔,或给它添加一个新的感悟时,有时候我很难立刻找到它。不过由于我一直坚信“附加功能”往往都是设计上智慧欠缺的遮羞布,所以我最终发现原来问题的症结来自于现有排序规则还不够完善,于是我就去掉了这个功能,然后完善了排序的规则。 最终,第N个虚拟迭代版本在我UI制作的一个月反复“使用”,一直没有发现新的问题,于是我就提交文档给外包公司正式开发了。中间收到过30个左右的测试Build,经历了大概80次电话沟通,3次当面沟通和2000个左右的需求提交(包括Bug、细节改动,使用Worktitle平台),接着就有了现在的「the App」2.0——感谢我的朋友李颖、陈智豪、刘明清,后面这些工作很多是由他们帮我完成的,我一己之力是根本无法做到的;也感谢我的外包公司的老板邓智超,「the App」做到后期,很多模块的Manday都远远超出了预估,但是他没有多收我一分钱,因为他也逐渐爱上了这个产品。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