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http://www.0378zz.com/)- 科技、AI行业应用、媒体智能、低代码、办公协同!
当前位置: 首页 > 创业 > 点评 > 正文

微信看一看背后的产品哲学

发布时间:2020-05-07 04:10:24 所属栏目:点评 来源:做站长
导读:副标题#e# 朋友圈里看遍万水千山,看一看里解读真实世界,社交推荐真是妙不可言。 这篇的写作背景是笔者本人被朋友吐槽是个“看一看”狂魔,为什么这么说呢? 由于我每天会固定的花一些时间去刷一下看一看,看看我的好友们都在看什么和关注什么内容,一些比

总之,在各个软件点赞功能的教育下,点赞有点通货膨胀的意思了,用户点赞成本较低,点赞背后的心理因素较复杂,点赞数高不一定是好内容,也有可能就是随手点赞表示已阅,这样优质内容和普通内容之间的区分不明显,不利于构建良好的内容生态。

其次,该功能没有闭环,点赞数仅仅就是一个数字,而微信又不做内部的内容推荐机制,不会基于点赞数高就把内容推荐给用户,所以点赞功能没有发挥出它应有的价值。

第一版本的进化,从“点赞”到“好看”使得用户的点赞目的更加明确,更加聚焦于内容本身。虽然这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点击“好看”的次数,规避其他因素导致的用户点赞,但是“好看”更能帮助用户关注内容本身的质量,而不是其他干扰因素。

二次进化:从“好看”到“在看”

从“好看”到“在看”,由于“在看”内容会一键同步到“看一看”列表,所以在原有基础上引入了社交推荐因素。

这个改进一方面进一步提高了点击在看的门槛,缓解了点赞的通货膨胀,另一方面利用微信的优势实现了社交推荐,使得“在看”功能发挥其独特的价值。

从我认为好看的内容到我认为好看且愿意分享给我的好友的内容,多了一个限制因素。考虑到我的朋友们都会看见我在看什么,因此我会更加慎重的行使“在看”的权力,就好像发朋友圈之前的三思一样。

将内容传播和社交高度绑定的社交推荐增加了用户的点赞成本,某种程度上来说提高了用户点赞的阻力,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看”上线初期数据有所下降的原因。

但长远来看,对于微信的内容生态打造是有好处的。用户不会一昧的以自己感兴趣作为唯一的点赞考量因素,还会考虑这个内容是否会影响自己的人设,是否能帮助自己建立人设,分享自己关注的内容和话题,让朋友更好的了解自己,用自己阅读的内容建立自己的profile。作为社交货币,每个人都是希望能够建立一个相对正向的外部形象的,因此,真正创造价值的优质内容是能够在这样的机制下脱颖而出的。

另一方面,通过一键同步到“看一看”列表,也使得该功能进一步完善。对内容价值最高的认可就是愿意分享给我身边的朋友,但是分享到哪儿呢,分享给特定好友还要想想谁比较感兴趣,还得尬聊,操作成本太高。而分享到朋友圈基本都没人看,ROI太低,抑制了用户主动分享的热情。

因此,看一看”就接住了这部分分享的需求,点击在看表示用户愿意分享,微信将用户愿意分享的内容以列表形式集合到好友的看一看中,有人分享有人看,实现功能的闭环。

社交推荐,妙不可言

从获取信息的角度,社交推荐的订阅列表简直不能更加高效。我们每天淹没在几百个公众号推送消息,许多个资讯媒体,朋友圈的各种信息里,但这里面有多少内容是我们真正关注的,或者值得关注的呢?

在微信生态里,作为一个社交工具,我肯定最关心身边人身边事,他们最近都在干什么,都在看什么。通过朋友在看的列表,我可以快速的了解我的朋友们最近都在关注什么话题,最近有啥热点话题,保证了日常沟通的基本谈资以及可以根据朋友在看的文章去了解他最近关注的方向和感兴趣的内容,加深对朋友的了解。以前吃瓜还要微博和微信两头跑,现在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微信看一看来了解最近朋友们的热议话题了。

通过看朋友推荐的内容了解朋友属于基本需求,此外,“看一看”列表基于社交推荐还给了我两个惊喜,即帮助我发现更多感兴趣的内容,帮助我了解更大的世界。

【发现感兴趣的内容】社交推荐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大数据推荐算法中的基于用户的协同过滤,基于朋友的点赞和认可,我更有可能在微信公众号生态里面找到我感兴趣的内容。

比如说,由于我最近认识了很多同样是新人产品经理的朋友,大家都是-1岁新人,所以现阶段的情况会差不多,对于产品学习相关的信息需求也类似,因此他们点赞的内容有很大的可能性对我也会有所帮助。事实上通过这样的方式,我确实发现了很多之前未曾接触到的优质内容和宝藏公众号。

【打破信息茧房】虽然刚刚提到了,我们交的朋友大概率是和我们有共同点或者某方面类似的人,大家会关注一样的消息,但社交推荐并不会造成信息茧房,特别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推荐。

因为我们的好友数早就超出了线下可维系的最大好友数量,这意味着基于微信的不牢靠的网友关系能够使得我们突破地理限制,了解到更多人关注的不同的世界。他可能是某个社群认识的很聊得来的朋友,可能是某个公众号的作者,可能是在某场公开分享认识的大牛,也许我们在线下从未见过面,也没有机会讲过话,但基于微信的好友关系我可以看到他的社交推荐内容,这些内容可能会包含我不太认可的观点,可能包含我完全未接触过的领域。

两位著名的经济学家马特.根茨科和杰西.夏皮罗这两位经济学家就曾经研究发现,相比在线下,你更有可能在线上遇到持相反观点的人。

你不认可或者不喜欢的人大概率不能在线下发展成好友,但是不意味着你们不能成为点赞之交的微信好友。由于你的关系链越来越复杂,基于这些网友关系或者弱社交,我们得以看到这个世界的不同角度。

即使你从不点开他们所推荐的内容,通过看到他们点赞了哪些内容本身也能让你对真实的多元的世界有所了解,避免局限在自己的小世界以为所有人都和自己有着同样的看法。

感兴趣的话偶尔点开看一看,说不定也可以发现新的兴趣。

所以,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推荐2.0不仅让我们更愿意阅读,更容易发现可能感兴趣的内容,还克服了线下社交推荐1.0版本的严峻问题,更不容易造成信息茧房了。

朋友圈里看遍万水千山,看一看里解读真实世界,社交推荐真是妙不可言,又是为小龙哥疯狂打call的一天~

 

作者:李涛,微信公众号:柠檬two

本文素材来自互联网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文章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