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换赛道的创新者:没能飞猪上天,却成“四不像”?
“多元化”和“四不像”往往只有一线之隔,而在相对浮躁的互联网创业环境和资本的助推下,速度似乎一度成为考量一个创业企业成功与否的唯一标准,这也使得过去几年来,行业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向了“四不像”形态。 3 主业不顺,风口难上的原因在哪里 人人网曾经是很多年轻人的情怀。而在过去几年,作为社交网络曾经的翘楚,人人网尝试过O2O、互联网金融、二手车、直播、区块链;曾经的美妆团购电商生力军聚美优品,近两年涉足了共享充电宝、影视、智能硬件等等领域;而抱着“千亿市值梦”的趣店,也在罗敏的指引下尝试了汽车新零售、汽车金融和在线教育;贵为美颜教主的美图公司,更是在智能硬件、社交、电商上频频碰壁;至于不断推出空净、加湿器、旅行箱的锤子科技,除了“吓到”观众的TNT,这一年又在智能手机上动作几何? 加上文章开头的猎豹移动,各家在多元化的业务选择上,无疑都凸显出追逐风口的特点,至于不同业务之间的协调性、核心业务的赋能和驱动,似乎并没有显示出足够的能力。 两周前,当人人网的社交业务被陈一舟出售给“斗牛士“之后,无数“老青年”的回忆也被勾起。而此后陈一舟接受王峰的访谈时,一番感慨也引发了行业的争鸣。 对于人人网社交业务的卖身,吃瓜群众似乎并没有太多的意外。毕竟人人网早已淡出用户视野多年,当初将其带入纽交所大门的社交网络早已不是核心业务。如今的人人公司是一家投资公司,业界也非常认同陈一舟的重心并不在人人网,而在投资。 谈及人人网衰落的根本原因,陈一舟曾这样表述,“人人网输给了发展趋势,或者说是一些外界的因素。如果我们有现在的智慧和经验教训,我们应该会执行得更好一些,但是你说最终的结局会比现在好太多吗?在这个事情上,我觉得从根本上来说也不会好太多。”他的言下之意,面对腾讯这样的社交巨头,任何挣扎都是徒劳。 其实陈一舟在很久之前就曾做过一个类微信的产品——站内信,按照陈一舟的想法,它做的这个东西是要早于微信的,但没做多久就被放弃了。纵观陈一舟的创业史,他无疑是一个非常善于把握风口趋势的人:例如糯米网、人人游戏、投资六间房等等,但陈一舟似乎并没有做到雷军那种谋而后定的坚持。这也是为什么在人人网社交业务出售之后,业界评论称——陈一舟的核心能力就是做投资。但是,小米手机隐现雏形时,业界不也有苹果、三星,以及稳如泰山的中华酷联? 再看曾经的明星趣店。近日趣店被爆出以出差的形式“强迫“员工搬入厦门总部,否则只能选择离职。据报道,目前已有40多名员工因此事离职。另外,罗敏亲自带队的大白汽车也被爆出关店、裁员的消息。据36kr报道,目前大白汽车150家自建门店中,仅剩二三十家还在运营,员工也只留下了150人左右。 实际上,半年前大白汽车发展受阻之后,趣店就将目光投到了教育、家政等新行业。媒体报道显示,今年5月厦门趣店文化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的定位是向3-10岁的儿童提供1对1在线教学,而罗敏全资控股的厦门趣店科技有限公司,占有99.9%的股份。一个月后,主打“全能家政师”业务的厦门唯谱家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法人刘振涛是大白汽车的负责人之一,而罗敏是公司大股东。 校园贷起家的趣店,迄今为止其核心业务仍是金融借贷服务。根据趣店最新的第三季度财报显示,金融服务收入为9.6亿元,占总收入的49.8%。虽然早在去年10月,罗敏为了表明趣店的年化利率没有超过国家对民间借贷36%利率的红线,曾声明“任何发现我们名义和实际利率超过36%的人请直接联系我,我提供100万的赞助资金“,但在相关政策监管不断收紧的趋势下,互联网金融借贷行业已经呈现颓势。 或许是因为要将更多精力发到了多元化的拓展中,趣店的核心业务失去了往日的高速增长。在第三季度财报中,趣店没有公布活跃借款人数量,只提到三季度新增了58万活跃借款人。仔细观察一下,其第二季度的数据为400万人,第三季度的数据即458万人,这与去年同期的750万人相比,已经是降幅明显。可以说,在今年失去蚂蚁金服的加持后,趣店的金融借贷业务已经蒙上了一层阴影。这也使得趣店在其他业务上的突进,显得缺乏后继之力。 可以看到,二手车、家政和教育等一系列新业务尝试的背后,没有任何协同性、关联性,每一条业务线都是在单兵作战。如今,大白汽车、在线教育等多元化尝试并不顺利,而其核心借贷业务也在不断下滑。作为公司的掌舵者,罗敏的恐怕已经将趣店推向了“四不像”境地。趣店投资人周亚辉曾这样评价罗敏:“他把握趋势的能力很强,很容易抓住创业热点,一个东西不行就马上停,试下一个东西;行动力也很强,手很快,而且出手坚决果断,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如今,这些快打“破”了什么,外界不得而知。 回头望去,人人网的陈一舟、猎豹移动的傅盛、趣店的罗敏、聚美优品的陈欧、美图的蔡文胜以及锤科的罗永浩,这些杰出人物都曾是移动互联网领域风光一时的明星创业者。但是明星光环的背后,则是环境发生变化时彰显出来的问题:追逐风口、业务游移,核心价值上缺乏坚持。实际上,这些多元化之举或许只是在公司核心业务发展不顺利的前提下,寻求突破“不确定机遇”的投机之举罢了。 4 多元化没有错人是关键要素 拥抱多元化本身并没有错,但每一次多元化的选择都应该是公司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贸然进入那些企业不熟悉、不擅长的领域,最终结果只会适得其反。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