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成为“奴役”社会和用户的剥削者
要说当今互联网平台最看重什么,不是流量、不是创新,而是数据和数据背后的算法。 都说TikTok是美国的眼中钉,但是美国看到的TikTok背后的算法蛋糕。光有算法并不可行,真正产生动力的是数据。当一个平台或者说一个产品成为最懂用户的事物后,用户的生活和工作其实是被"绑架"了。在用户的依赖性不断加深的情况下,这也导致整个市场也在被绑架,因为"不懂用户"的那些企业活不下去了。 暂且不说国内的例子,因为即使公开坦言,"李开复"们也会站出来说是口误。 2016年,亚马逊利用旗下投资平台获取视频设备的Nucleus生产商的销售数据,然后拿着数据干了8个月,做出了与Nucleus一样的产品,导致Nucleus销量大幅下滑。
包括谷歌和Facebook也面临着反垄断的调查,就在前不久谷歌遭到美国司法部的反垄断起诉,据StatCounter统计,目前Chrome浏览器控制了全球约70%的在线浏览器市场,从 2010 年至今的 10 年里,谷歌在搜索领域的市场份额常年保持在 90% 上下;市场研究公司IDC的数据显示,全球约85%的智能手机使用Android操作系统。 在用户使用频次极高的领域,谷歌已经掌控了全美 80% 以上的信息检索、查询渠道,导致这个行业缺乏竞争。谷歌利用这些庞大的数据构建用户画像、优化算法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所以在美国司法部对谷歌提起诉讼的逻辑中显示:谷歌通过广告业务获得巨额收入,然后巩固广告市场的垄断地位,提升广告投放价格。 同时,谷歌每年仅向苹果支付的费用就高达 100 亿美元,谷歌一直是 Safari 浏览器的默认搜索引擎。可以看到,就整个市场而言,只有几家头部公司在玩,中小型企业根本拿不到数据,也就没有了生产原料,产业自然得不到良性竞争。
在互联网时代下,数据垄断早已成为各大平台推动市场"霸权"的手段。牛津大学的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也说过,创业公司的最大问题不再是筹措资金,而是获取数据。
此前,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创新发展研究部副研究员熊鸿儒表示:"'大'不是问题,有问题的是'大'背后的以大欺小、算法合谋甚至平台内部的治理风险。"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