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小窥大:从拧不开的瓶盖到产业链全局思维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前两周去杭州旅游,酷暑,渴,进某便利店买水,打开冰箱,被小茗同学的外形所吸引(这是笔者第一次买小茗同学),于是买下。掰开盖子,发现里面还有一个里盖,可是里盖太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扭不开(笔者力气一向比较小),最后是店家阿姨帮忙拧开的。 经这件事,笔者对小茗同学里外双盖的设计产生了些许愤怒:这种设计看起来漂亮,但却没有解决我的问题:轻松拧开瓶盖。 但是,这次经历引发了我的思考:为什么小茗同学要设计成里外双盖呢? 对这个问题的原因,我有五个猜测:
可不管是哪个原因,都不能浇灭我的“愤怒”,因为它没有解决我的核心需求:拧开瓶盖解渴…于是,“愤怒”的我下了个结论:这个里外双盖是个多余且失败的设计。 接着,我突然意识到好像有哪里不大对劲,有问题:像我一样扭不开瓶盖的用户实际有多少?我以个人感受和经历去草率定义它为失败的,是不是以偏概全、一叶障目? 于是我采访了一些同学,几乎所有人都表示:如果我不说的话,他们都没有发现小茗同学有两个盖子(因为大部分人是两个盖子一起拧开的)…他们也没有遇到过我这样拧不开小茗同学的盖子的情况…以及在网上输入相应的关键词检索出的网页,虽然有用户也吐槽过这个问题(拧不开里盖)和这个双盖设计,但也只有少量用户。可见,我的确犯了以偏概全的逻辑错误,误会了小茗同学。 接着,我又开始思考:力气小的人拧不开瓶盖的痛点一直存在,有哪些方案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分析解决方案,得先了解现有方案是什么。现有的瓶盖设计是:多为圆形;为方便开启或拧紧,在瓶盖的圆柱形外壁上设有若干条轴向设置的肋条以增大瓶盖的摩擦力;但由于瓶盖内部与瓶身为螺纹连接结构,一般小孩或力气较小的女士很难将瓶盖扭开,且肋条会促使手指上留下深深的勒痕,引起疼痛。 其次,为什么拧不开瓶盖呢? 1.自己力气小(像笔者一样…); 自己力气不足,可以借助外力啊,外力包括:人力+物力,人力即可以求小哥哥们帮忙拧开(说不定成就一段良缘,微笑),物力即借助工具,比如一张叠起来的纸巾,一块手帕甚至是衬衫外套的衣角等等,包住瓶盖,再拧开,抑或这种开瓶盖神器: 2.瓶盖本身有问题,这又分为两种情况:
“后天畸形”是厂家自己的质检、运输管理的责任,不过“先天不足”则是可以通过产品设计来解决的,可从两个方面思考: (1)改瓶盖外形:如改成圆角方形或给瓶盖加个“把手”, (某届台湾国际创意设计赛冠军作品——省力瓶盖) (可口可乐的创意省力瓶盖) (2)增加辅助的外盖:像小茗同学、屈臣氏蒸馏水等少数双盖设计的饮料,利用杠杆原理,的确可以起到省力的效果; 解决方案分析完了,到这里看似圆满了…可问题又来了:厂商又不傻,为什么拧不开瓶盖的问题一直存在,却并没有被大范围解决呢?为什么这些瓶盖设计方案挺好,却没有被广泛应用到实践呢? 我们把这个问题抽象一下,就是:为什么没有做出改变?那么,我们分析下不改变的原因,有两条:
第一条直接pass…现在的科技水平会生产不出一个小小的瓶盖吗?显然不可能。 那么来分析第二条:假设某厂商把瓶盖设计成省力的方形瓶盖,收益是一小部分(力气小的)消费者拧瓶盖的体验提升,该产品的口碑提升(也许因为特殊且贴心的设计而获取消费者的赞誉);但成本无疑是巨大的。小小的一个瓶盖也是有完整的产业链的,单从瓶盖的生产环节来看,下面是瓶盖生产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