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叫兽】没有大量预算,如何做消费者调查?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关于消费者调查,这些年最流行的一个观点就是:“消费者调查没有用,因为消费者根本不会告诉你他想要什么。” 这句话缺乏最基本的逻辑,这就相当于是说:“战场调查没有用,因为敌人不会告诉你他真实的作战意图是什么。” 说这句话的人,完全是在用“调查没有用”,来掩盖自己诊断能力的缺失。实际上,大部分时候,并不是调查本身没有用,而是大部分人使用了错误的方法。(就像军队情报机构的人收集了垃圾情报,并不是因为情报工作没 价值,而是因为收集情报的方法有问题) 最近正好在“14天改变计划”训练营中,有学员问我:“缺乏技术和资金的项目,如何做消费者调查”,那么这篇文章就重新思考“消费者调查”这个问题。 既然说了“消费者调查非常重要”,可为什么大多数调查总是得不到想要的结果呢? 打开很多调查报告,你看到的内容是:
这些到底哪里不对? 先解释这两个概念: 说到调查,大部分人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数据”。 许多营销专业人士都很认同这种观念——他们认为营销调研寻求的就是一些准确的、被证实的数据驱动的结论,这是关于营销调研的传统观念。 所以大部分时候,当我们想要调查时,我们的工作就是在预算范围内尽可能地广泛收集数据,获取大量样本,使用最新的统计方法,提供大量的分析报告。 这种包含大量数据的报告,你打开封面的那一秒会非常期待(瞧瞧我们这几个月收获了什么),接着就会愁云满布,搞不懂到底有什么意义,然后想着改天再看。数据报告最终变成办公室的文件夹,成为无人问津的摆设。 这就是很多数据驱动的调查——以广泛地收集数据为方式,目的就是证实一个观点,或者就是更加盲目地看看“我们有多少北上广消费者”、“我们有多少女性消费者”,最终得不到想要的洞察。 但不能因为一种方法非常通用和常见,就认为它是正确的。实际上这种调查对目前快速变化的市场上的大多数人,尤其是创业公司,参考意义非常有限。 而我想推荐的,是另一种消费者调查思路——解释驱动的消费者调查。 它并不是广泛收集数据,而是想办法获取并解释消费者的行为。 拿战场收集情报举例,数据驱动就是“此次战役,敌人伤亡率31%,撤退速度每秒1.1米”,而解释驱动就是“观测发现,敌人撤退时旌旗并不乱,大概率是诈降”。 如果说数据驱动的消费者调查是为了证实观点,那么解释驱动的调查则是为了寻求新方案。 说起来很复杂,我讲几种简单易行的方法你就明白了。 (PS.为了提高可操作性,这篇文章不讲任何需要耗费大量数据分析、大量资金、长时间或者需要学习数学模型才会的方法,下面这些方法都是仅仅需要常规智力而已。) 常用的解释驱动的消费者调查方法:
1. 独特行为观察 你要研究的消费者,在你假定的场景中,经常表现出什么其他人不太会做,或者不合理的行为? 发现这些行为,然后进行归因,就是独特行为观察法。 举个例子,假设你在路上开车,本来的双行线突然因为事故变成了单行线,很快两边有五六辆车相遇——两边排头的分别是一辆出租车和一辆私家车,任何一方都不想退让,导致后面的车也走不了。 你下车想要说服出租车司机倒车,应该怎么说? 大部分人会说“麻烦让一下路”、“你不走我们也走不了啊”、“给我个面子”之类的,这当然不靠谱,因为说服的关键是发现别人想要什么,而不是说自己想要什么,这一点我们都知道。 所以你的任务很明确:你需要让“倒车”这件事,和面前这个出租车司机本身想要的某个东西建立关联,才能说服。 好了,这就到了消费者调查阶段——如何知道出租车司机想要什么? 当然不能走上去直接问:“你的人生追求是什么?什么能打动你?如何让你倒车?”(这种行为就像很多公司自己选不出slogan,想要让消费者帮忙选一样无用) 没有人能够真正告诉你他想要什么(因为他们也不知道),那怎么办呢? 这时我们推荐的方法——独特行为观察法,就可以派上用场了。 现在请你回忆一下(如果想不到,你就去观察一下),出租车司机经常表现出什么“独特行为”与私家车司机不同? 比如我想到了:拒载、超车、找非主流路线抄近路、抱怨别人开车不专业、不喜欢开导航(比起滴滴快车司机)…… 然后下一个问题:表现出这些行为,是因为他想要什么? 很明显,“拒载”、“超车”、“抄近路”等,意味着他们认为自己时间宝贵,每一分钟都是钱,所以要提高时间效率。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