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设为首页 | 会员中心 | 我要投稿 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http://www.0378zz.com/)- 科技、AI行业应用、媒体智能、低代码、办公协同!
当前位置: 首页 > 站长资讯 > 外闻 > 正文

东北的形象变迁:从阳刚的“共和国长子”到春晚上的乡土气

发布时间:2017-02-06 21:31:16 所属栏目:外闻 来源:公号“中国城市中心” 导语: 每一年春晚上语言类节目,都是东
导读:副标题#e# 原标题:东北的形象变迁:从阳刚的“共和国长子”到春晚上的乡土气 来源:公号“中国城市中心” 导语: 每一年春晚上语言类节目,都是东北艺人大展身手的地方,把东北人乡土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呈现在全国观众面前,成为经典春晚式引人发笑的机制。

  王洪喆:我们有个共识,就是东北这个地区,在工业上、文化上曾经是高度发达的,但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它被地方化成为一个“乡土”,这里面有一个南方所代表的现代、东北所代表的前现代之间的历史转换。但是我始终还想问一个问题,对于东北这个区域的人的自我认同和精神状态而言,为什么一个曾经在物质上精神上高度发达的区域,在改革开放之后,它俗得这么理直气壮?按照逻辑来说,赵本山所代表的这种俗文化,在一个文化工业市场的鄙视链条里面,不应该是很理直气壮的一种认同。但是为什么今天,不管是中国其他地方的人对东北的认知,还是这个区域的自我认同,从阳刚的共和国长子理直气壮地过渡到赵本山的形象,是以这样一种没有断裂,似乎毫无精神分裂的方式进行的?

赵本山亲率“赵家班”演员带来精彩表演。  视觉中国 资料图赵本山亲率“赵家班”演员带来精彩表演。 视觉中国 资料图

  刘岩:从50年代到80年代,东北的文化工业生产的都不是自己的地方形象。无论是看长影拍的《英雄儿女》,还是听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观众或听众一般都不会意识到这是东北的文化产品,因为当时东北的文化生产不是一种地方性的生产,而是面向整个国家,生产民族国家本身的形象。东北地方性形象的生产,是在原来那套统支统收、统购统销的国家文化生产体系解体之后,东北的文化工业像它的那些国营工厂一样在市场化改革中陷入困境,东北开始地方化和边缘化,赵本山开始作为东北地方文化的代表崛起。赵本山80年代在东北成名的时候,和他90年代通过央视春晚在全国范围内走红,演的东西其实是不太一样的。比如他最初在东北成名的《摔三弦》里那个算命瞎子的形象,他到中央台就不演了。他在《摔三弦》里演算命的瞎子,在《如此竞争》里演卖街头小报的瞎子,在《跳大神》里演“二神”,在《麻将·豆腐》里演农村赌棍,他在走出东北之前,演的都是这种不健康的、需要被疗救的陈风陋俗的浸染者,按照80年代的现代化逻辑,他演的是现代文明社会的“他者”。

  赵本山他自己有个叙述,叙述他的认同。“文革“电影《青松岭》里面的钱广,一个反面人物,赵本山说他那个帽子就是从钱广那儿来的。其实不只是帽子,而是整个人物的造型,以及作为社会他者的身份与位置,都和钱广有密切的关系。在“文革”文艺中,因为“三突出”原则,只有正面人物才能获得充分的表现,钱广这个人物是很边缘的。但到了新时期,继承钱广的造型和位置的赵本山,却获得了充分的表演空间。从《摔三弦》一直到《麻将·豆腐》这样的作品,从主题上说本来是批判陈风陋俗的,说我们应该现代化,接受现代文明,但是观众的快感恰恰来自于观看那个反面的对象。从观看他者,观看奇观当中获得快感,主题或者所谓教育意义,完全可以忽略。后来的央视春晚小品也是如此。春晚小品表面上都有一个很正面的主题,比如《昨天·今天·明天》,好像是在说我们的时代特别特别美好,一直在进步,但是谁看赵本山的小品会接受这样的教育?

  在80年代,在赵本山走出东北之前,东北电视观众——主要是城市观众,几乎没人会把赵本山当作东北文化或者东北人的代表,而是把他当成一个他者、一种奇观来观看的。甚至在我小时候,哪个同学要模仿赵本山,会受到老师很严厉的批评,说你这孩子怎么不学好啊。

  但是到了央视春节晚会的时候,形象就不一样了,他演的是小品《相亲》,原名叫《老有少心》,在东北也演过,在他所有的80年代作品中题材很特殊,演的是一个老年农民的黄昏恋。但即使是这个作品,导演仍然发现他在里面有一种农村“二混子”的习气,所以要帮他纠正,要把他变成一个健康的农民。对比80年代在东北演的《老有少心》和1990年央视春晚上的《相亲》,从台词到表演,都能发现一种很显著的“净化”工作。《相亲》结尾还加了这样一句台词,最后赵本山面向全体观众说:“结婚前儿都到东北去吃喜糖去!”在东北演的时候是没有这句台词的,结果一下子就成为东北地方文化的代表。整个九十年代他给我们呈现出来的就是这样一个形象——东北地方文化或是民间文化的代表。

  与此同时,和赵本山在90年代红遍全中国同时发生的,是东北在市场化过程中的急剧衰落。这个时候,东北人需要重新找到一个自我的身份认同。这个自我的认同在哪呢?媒体、全国观众、主流文化瞩目的中心是谁?赵本山。以至于辽宁地方政府到外省市去招商引资,都要带着赵本山,全国人民都熟悉他,他意味着一种象征资本,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完成了一个转换,原来是内在的他者,而现在却在这个他者身上找着了自我的认同。我想可能是有这样一个过程。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