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员潮之下
年10月,公司因资金链断裂无法继续经营而全体裁员,我是最后一批被裁掉的。”1992年出生的杨小帅在上海某物流企业从事产品经营,这是他从计算机专业毕业4年来的第3份工作。 虽然很快就入职了新工作,但是杨小帅仍然感受到了焦虑,原公司协议的N+1赔偿金到现在都还没有拿到。有同事在家赋闲2个月,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能提供的薪酬和岗位与自己的需求总是不能匹配。 “互联网行业已经进入下半场,会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整个行业其实是在淘汰能力不足的人。”杨小帅表示,即使自己还未到中年,但也不敢有丝毫的放松。他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力,为将来做准备。 和杨小帅同龄的Java程序员苏运丰也在换了3家公司后才找到了自己合适的岗位。在他看来,现在越来越重视技术型人才,未来没有技术就没有竞争力。30岁之前是技术人员的黄金时段,精力也很充沛。“我的工作经常加班,但有时候是自愿加班学习新的技术,压力比较大,在这行要么不断学习,要么就会被淘汰。” 对于从事非技术岗位的95后王望来说,焦虑和危机感并没有更少一点。从事电商运营的他加班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赶上“双11”“618”的促销活动。销售任务的压力让他想过离开,但是觉得自己的能力还不足以通过跳槽来实现工资的翻倍增长。 说起部分被裁掉的35岁以上的人,在北京做互联网产品运营的王彦表示这是一个行业重新洗牌、大浪淘沙的过程。在行业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公司内部有很多35岁以上中层管理人员,队伍结构并不合理。“这两年公司裁掉了一批中层,同时开始放缓晋升速度。当效益不那么好的时候,就不需要那么多管理层,而是需要更多提供一线生产力的新鲜力量。” 此外,部分较早入行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享受到了互联网的红利期,甚至在短时间内积累了大量财富后工作不再有拼劲,长期远离一线业务。“老油条太多了,工作推诿,拿着百万年薪不干正事。裁员的时候优先被动刀也并不奇怪。”王彦说。 35岁以上的人去向何方 那些35岁以上的互联网人,就真的没有职场竞争力了么? 38岁的解乔依旧驰骋在职场,从传统媒体跨越到互联网初创公司,她还在不断挑战新的领域。“互联网行业发展到今天是其正常要经历的周期,不必过度唱衰。也不必过度渲染35岁人的焦虑,每个年龄段都有焦虑,只是焦虑的问题不同。所谓的35岁危机是中年将至的正常现象。” 即将跨入35岁行列的乔布去年离开律师事务所来到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做法务。他认为“真正的年轻是心态上的,而不是年龄上的”,互联网还有一些领域对于中年人来说是有机会的。例如市场、客户关系维护等需要有经验的人。自身得有危机意识,永远准备好一个战斗心态,拥抱变化、不断提高自身价值,才不容易被淘汰。
而对于技术人员来说,虽然互联网公司年轻人占比较大,陈月觉得35岁以上的人也不是没有出路,只是相对困难。要么走深度的技术研究,要么将技术和管理相结合,重点是要不停学习、适应行业节奏。他希望未来还在这个行业且能在某个领域成为专家,从而延长职业寿命。“实在不行,那就接受降薪、降职,互联网行业科技含量高,发展还是最快的,机会相对来说比较多。”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