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能否摆脱同质化竞争?
验表现差异化的关键原因之一是5G核心技术——Massive MIMO。 Massive MIMO可通过调整多天线的相位和幅度形成无线信号能量更集中的窄波束,能根据不同的覆盖场景,通过动态控制波束来补偿无线电波的传播损耗,从而提升覆盖能力;还能通过空间复用技术让多个波束同时连接多个用户,实现在同一无线信道上同时发送和接收多个数据流,从而可在不增加频谱带宽的前提下成倍提升系统容量。 要实现以上能力,Massive MIMO需实时根据无线信道状态等信息,通过自适应算法来调度决策波束赋形和空分复用通信方式,比如,需通过高精度的预编码处理来避免不同数据流之间产生干扰;根据无线信道状态合理补偿信号衰落来提升无线传输性能;根据不同的覆盖场景动态调整波束方向图,并通过复杂的算法实现波束精准地指向用户所在位置。 同时,Massive MIMO的能力越强,需支持的天线数量越多,射频通道越多,相关的功放、滤波器、天线单元等器件越多,会导致设备体积更大,重量更重,而为了使设备更加小型化以便于部署,还要求超高密的系统设计,以及超高精度的处理能力,从而带来了更大的技术挑战。 显然,Massive MIMO的系统设计以及相关软件算法是提升5G网络体验的关键,但这些并没有在3GPP标准中定义,各大厂家都采用自己专有的算法。因此,这就导致了运营商采用不同厂家的设备会带来不同的网络体验,这也恰好解释了“一样的5G,不一样的体验”的原因了。 据相关信息显示,以上众多评测报告中,同城中5G性能领先的运营商,其5G网络和服务均由华为提供。以首尔为例,据韩国媒体报道,LG U+在首尔采用的是华为5G设备,而KT和SKT采用的是其他厂商的设备。LG U+已采用重量大幅下降(轻至25KG)的华为Massive MIMO设备,实现了64T64R设备简易部署,增强覆盖的同时大幅提升了网络性能;同时结合SRS天选、全信道Beamforming等技术,全面提升了容量、速率和覆盖,让Massive MIMO性能更优。 记得在去年11月举行的2020全球移动宽带论坛上,华为无线网络产品线总裁杨超斌曾介绍,同样采用iPhone 12测试,在单用户MIMO场景下,华为网络下的用户体验是友商网络的1.6倍,在多用户MIMO场景下,小区容量是友商的2倍。为了进一步释放Massive MIMO潜力,华为正继续升级其AHR算法,可通过终端和信道自适应大幅提升配对速率。这进一步印证了以上各大三方评测机构的5G测试结果,也印证了Massive MIMO产品能力和软件算法创新是网络体验差异化的关键原因。 目前全球5G规模商用才刚刚开始,就因为Massive MIMO软件算法等技术创新让运营商的网络之间出现了如此之大的体验差异,那面向未来,在持续的技术创新下会不会将这种差异化越拉越大呢?答案是肯定的。 持续创新加大差异化竞争 Massive MIMO可在不增加频谱带宽的前提下大幅提升系统容量,下一步,随着5G用户越来越多,网络流量越来越大,网络越来越拥挤,在频谱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必然会导致不同Massive MIMO技术下的运营商网络之间的体验差异越拉越大。 事实上,除了Massive MIMO产品能力和算法,相比4G, 5G时代的TDD动态时隙配比、4G与5G高效协同、最大化利用碎片化的频谱资源、上下行解耦、最小化天面空间、智能节能、网络自动化等技术都将给运营商之间的网络体验和运营能力等差异化带来更多的变数,也进一步考验设备厂商持续的技术创新能力。 同时,5G toB之路上,面对千行万业的多样化业务、多样化场景,更需要业界持续进行技术创新,使5G网络具备灵活应对差异化的连接诉求的能力,以帮助运营商以最低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收益。
为此,华为在去年11月提出了面向未来的“1+N”5G目标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