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管材行业数字化转型解决方案详解
发布时间:2021-11-07 12:10:23 所属栏目:大数据 来源:互联网
导读:行业分析综述 2018年全国塑料管道(管材)总产量约1567万吨,同比增长3%。 塑料管道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分散,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约有3000家以上,年生产能力超过1500万吨,约90%的企业生产能力在1万吨以下。 随着行业增速进一步放缓,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行业分析综述 2018年全国塑料管道(管材)总产量约1567万吨,同比增长3%。 塑料管道行业整体市场集中度分散,较大规模的生产企业约有3000家以上,年生产能力超过1500万吨,约90%的企业生产能力在1万吨以下。 随着行业增速进一步放缓,行业竞争将进一步加剧,洗牌和落后产能的淘汰速度将逐步加快,行业集中度将有所提升,行业发展资源将会进一步集中到有品牌优势、有质量保障、有竞争实力的龙头企业。 行业面临挑战 · PVC等原辅材料价格向上波动幅度加宽,原材料采购价格上涨,而制品价格并未相应上涨,塑料加工业受上游和市场用户的双重挤压,利润空间缩小; · 劳动力成本刚性上升; · 工业行业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 部分企业环保仍然不达标; · 部分子行业低端产能依旧过剩; · 行业创新能力不足; · 高端产品供给不足。 塑料管材行业面临的同质化竞争非常严重,目前主要有两种差异化竞争策略: 产品差异化 比如,有企业专注PPR高端管材研发与制造,产品毛利率高达58%以上; 通过规模优势不断优化成本,实现毛利和市占率的同步提高: 比如,有企业PVC产品年销量150万吨以上,而相应的产品销售额136亿元以上,且不论是销量还是销售额,都呈现逐年攀升趋势,其领先优势得以不断提高。 在产品研发及工艺优化方面,智能制造实践有助于打造行业精品,避免同质化竞争,提高产品盈利能力;在制造运营管理方面,智能制造有助于提高综合运营效率、减少质损、缩短生产周期、提高设备产能,从而不断优化产品成本,增强竞争优势。 工艺流程描述 1、原材料以大宗采购为主,严格品控,原材料仓以库存计划拉动供应商送货; 2、生产采用集中供料,原、辅材料配比相对稳定,经混料系统集中处理、再输送至各产线,因此只需要保证混料系统不断料即可,缺料时混料系统自动预警;混料系统的投料过程需要人工干预; 3、混料系统经输送管道将均匀混合的原、辅材料自动传输至各产线,产线根据挤塑机料桶余量自动吸料,输送管道配置有智能计量仪器,可采集每条产线每次输送量; 4、原、辅材料经挤塑机、喷码机、切割机、包装机连续自动生产出成品,并自动称重、自动堆垛至料架; 5、过程品质几乎完全取决于材料质量、设备工况、模具&刀具的性能; 6、成品包装后下线及入库需要人工干预,如叉车转运,或者AGV自动转运; 7、成品采用备货生产方式(MTS),根据库存情况拉动生产; 8、制订生产计划时需要确认设备开机情况、模具可用和物料齐套。 系统选型建议↓↓↓ 1、APS-高级计划与排产系统 1) 基于生产日历、资源日历(设备&模具)、设备产能、机模优化配比、模具可用性; 2)可视化排产、灵活插单、制程中更换模具、插单和重排对已排计划的影响评估; 3)计划甘特图、资源负荷图; 此处推荐慧都APS高级排产系统,其独立自主研发的EV-APS被誉为供应链优化引擎,在满足企业各种生产资源约束的基础上,实时、同步地给出在不同生产阶段的生产排程计划,最大化优化用户目标。更多详情欢迎访问慧都网咨询在线客服! 2、MES-制造执行系统 1) 关注过程控制(异常预警); 2) 关注ERP生产订单报工(产量统计、成本核算); 慧都MES区别于传统的MES系统,慧都MES系统将商业智能的概念引入到系统中,不仅可以将工厂从接单到订单完成的整个执行过程监控起来,而且能够帮助企业对制造过程进行数据分析从而辅助决策! 3、QMS-质量管理系统 1) 过程检验采用人机结合方式,传统的设备参数点检确认、运行监控通过MDC实现,操作工主要负责首检、巡检、末检,采用抽样的方式对过程品质进行确认,如有发现不良则需分析原因,并快速定位受影响的产品范围,避免不良品扩散; 2) 设备工艺参数的稳定性是决定制程质量的主要因素,结合MDC实时采集、监控设备工艺参数,以及SPC动态分析过程能力,将真正实现将质量管理前置,在发生批量质量问题之前即可完成对潜在质量风险的自动判定、自动预警和应急处理。 4、WMS-仓储管理系统 1) 除了来料入库、生产领用出库、成品入库、销售出库、调拨、货位移动、可疑品冻结及解冻、库龄监控、超期重检、盘点及账务调整等常见库存操作以外,仓储事务需要及时与ERP库存管理实现数据同步,确保实物账、WMS账、ERP账三者一致; 2) 结合AGV、RFID、立库(WCS/WMS)集成等技术应用,可进一步提高仓储作业效率。 实施效益分析 · 提高工厂自动化率、产品生产效率,减少人力资源投入; · 确保过程品质稳定,提高良率,减少质损浪费; · 建立符合企业效率、品质、节拍的制造工艺模型,优化排产,明确开线数量; · 实现生产计划与交期的完美平衡,减少计划执行中的异常干扰,确保交期,提高品牌声誉; · 量化制造成本,通过成本横向比较找到适合企业自身情况的降本途径。 ![]()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