响铃:模式跨界、红利均沾,B2B2C要成企业级服务崛起的排头兵?
副标题[/!--empirenews.page--]
文|曾响铃 来源|科技向令说(xiangling0815) 很长时间内,ToB企业级服务领域既谈不上热门,也不至于成为小鱼小虾游乐场。 接受现实的投资者眼里,企业级市场永远也不会有资本期待的飞沙走石摧古拉朽、所到之处肥猪升天的“风”。 但是,这个固有的认知可能会开始改变。从京东金融陈生强首先抛出“B2B2C”这个概念后,企业级服务开始纷纷打出B2B2C或类似的旗号,在中国特有的“互联网先于经济结构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级服务在国内产业升级压力、国际产业链形势下,或许将借助B2B2C这个“细分领域”率先突破。 憋了好多年,B端市场或许真的来了 与美国相比,中国互联网只有C端大跃进,而美国市场上占据整整半壁江山的B端业务,在中国这里只能说聊胜于无。 仅SAP、Oracle、Salesforce三家公司的市值就已超过5000亿美元,各家的财报显示,2018Q1,SAP营收52.6亿欧元,Oracle营收92亿美元,而我国则相对平静许多,即便是用友,金蝶,营收也与SAP、Oracle不可相提并论。 作为企业级服务的坚定支持者,陈生强多次表示,企业服务是持久战,需长期持续投入。但是,这种差距直观上未免太大,到底需要多长期的投入,在之前所有人都没底。 在总经济体量(全球第二的GDP)、总企业数量(约4000万家)方面,中国B端企业级服务不说赶上美国,至少前途是“光明”的。 但玻璃门一直横亘在玩家们眼前,“明明市场潜力这么大,为什么就是搞不起来?” 这一切可能能用“企业发展三段论”能够解释。在任何国家,B端服务的对象“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三个阶段: 阶段一:市场驱动发展,即市场本身在快速增长,所以企业变得大了,水涨了,船自然就高了——不管什么船,只要不漏水; 阶段二:领导力驱动发展,说白了就是外部市场到达高位稳态后,通过管理、组织结构等要效益,“抢占”市场份额。 阶段三:创新驱动发展,即市场没有自来水,管理挤海绵也挤不出效益时,开创新技术、新业务,降低原有业务的成本提高效率,或者干脆另辟增长点。 国内经济专家大谈特谈的所谓的发展红利,也就是阶段一的过程。对宏观环境中的企业来说,只有前一阶段的利好出尽,才会进入下一阶段。 所以,对美国而言,高度发达的市场和繁盛的内需,让它们的企业很早便不能通过“水涨船高”来“躺着发展”。企业转入第二阶段,需要大量的企业级服务来提升内部管理,由此SAP、Oracle、Salesforce之类的企业得以快速发展。欧洲则“过犹不及”,市场、管理、创新都玩了个遍,已经找不到新的增长区间,社会在迷茫期动荡。 在国内,一些企业级服务创业者面临的困惑是,过去客户根本不关心他们的产品,它们的多数目光还集中在如何从市场大潮中更快地撷取收益。这也说明,过去大多数时候,国内企业还是在分食人口红利,没有到欧美的领导力驱动发展阶段。 而现在,市场驱动的发展结束了。无论是人口红利,还是房地产,抑或是消费,这三种直接带来市场红利的工具增长都开始放缓:老龄化严重、房地产严控、消费缺乏大的动能。 同时,在外部,全球贸易环境的复杂而微妙,正在倒逼中国产业升级加快脚步,而所谓的升级,最终仍需落实到个体企业管理及创新上。 第一阶段的结束已经确定,第二三阶段开始已经在路上,而这个两个阶段,才是企业级服务真正的“市场潜力区间”,是玻璃门后的内容,B端企业级服务已经在爆发的前夜。 B2B2C成香饽饽? 企业级服务的众多模式中,B2B2C是最晚起来的,却突然成为众多玩家眼中的香饽饽。 所谓B2B2C,就是以常规的B2C企业为客户,为其提供B2B企业级服务形成B2B2C的链条。例如,金融科技玩法是典型的B2B2C服务,技术方案输出商(B1)为金融机构(B2)提供服务,帮助它们更好地服务C端客户。 其概念起源,或许源于京东金融的特殊玩法。在众多大佬分拆金融案例中,京东金融把自己定位于“服务于金融机构的科技公司”,相对于其他平台做大金融的野心似乎不太一样。陈生强把这种玩法定义为B2B2C,随后该概念扩及金融科技之外的诸多领域。 例如,金蝶云之家在传统SaaS服务基础上,赋能客户的内部管理,通过自身资源帮助其客户更好地触达C端,形成B2B2C的链条;美团赋能其平台上的中小商家,帮它们从技术、业务等角度更好地提升经营水平,服务自己的消费者(这些消费者不一定是美团的用户);汽车之家赋能二手车厂商提高经营水平赢得消费者信任;微盟服务普通酒店品牌摆脱OTA平台拓客…… 值得注意的是,B2B2C玩法,要求B2B服务必须直接触达C端形成链条。也因此,类似ERP、办公SaaS、纯技术服务等B2B,不能算是B2B2C服务,从案例中也能看出。所以,金融科技成了最先能形成B2B2C概念和落地的领域,京东金融正是得益于此。 而B2B2C之所以备受B2B市场的青睐,还在于这种特殊链条包含的特殊优势。 一方面,B2B2C仍然可以享受“市场驱动发展”的“挖掘性红利”。市场红利出尽,不代表市场价值增长就没有机会了。例如,在金融领域,经济规模、人口增长的市场驱动发展虽然走到了头,吃息差的日子结束了,但大量普惠金融的新兴金融需求待开发,多数中小金融机构望洋兴叹,只要开发得当,或又是一个垂直领域的“市场驱动发展”。京东金融就是如此,B2B2C的ToB玩法某种程度上也是看中了市场的挖掘性红利,如果金融领域如今只剩下传统息差玩法,恐怕京东金融也不会如此热心。 另一方面,B2B2C仍然是B端企业级服务,可以接纳企业转型“领导力驱动发展”与“创新驱动发展”,迎接新的蓝海。 也即,B2B2C模式一方面承载B端升级的责任,另一方面更搭上了挖掘和满足新需求的新一轮C端红利,成为独特的跨模式存在,在转圜的关键节点价值自然凸显。 玩好B2B2C,不那么简单 由于牵扯C端作为链条的终点,B2B2C较普通的B2B更有操盘难度。 1、需求B、C双端思维 不仅要懂客户,还要懂“客户的客户”。 B2B2C既需要摸清服务B端的一系统商业套路,也要对领域内的C端市场有自己的洞察。那些本来就是服务C端的产品做B2B2C可能更有优势。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