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泄露与安全防护的漫长博弈 才刚刚开启
发布时间:2022-07-18 08:46:21 所属栏目:安全 来源:互联网
导读:如同互联网的黑市,在游离于道德与法律之外的暗网,据说可以买到你想买的一切:枪支、毒品,各种来路不明的物品与明码标价的服务。 其实,此次事件只是Zoom公司发展史中一个不大不小的波澜,放至整个科技领域看也只是很快会被其他信息淹没的昨日热点。 但它
如同互联网的黑市,在游离于道德与法律之外的暗网,据说可以买到你想买的一切:枪支、毒品,各种来路不明的物品与明码标价的“服务”。 其实,此次事件只是Zoom公司发展史中一个不大不小的波澜,放至整个科技领域看也只是很快会被其他信息淹没的昨日热点。 但它很好地注释了我们当下所处的大环境:随着数字化越来越发达,数据和安全风险也愈演愈烈。 如今疫情更是助推了这一趋势,它极可能在人类并无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就大大加速数字化的进程。 一个抉择已跳至眼前:我们要不加抵抗地用包含隐私信息的数据换取便捷或安全吗? 风险自负,不仅是Zoom 不仅是Zoom,近年来,数据安全问题已成科技领域的高频事件和重要议题。各大科技公司都在获取数据的过程中捅过篓子,道歉和罚款是家常便饭。 2019年7月,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宣布已与Facebook就一项隐私案调查达成和解,后者同意支付50亿美元的罚款。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政府开出的最高金额罚单之一,相当于Facebook年收入的9%。 调查源于2018年3月,媒体曝光英国政治咨询公司“剑桥分析”(CambridgeAnalytica)未获用户授权,获取了8700万Facebook用户的个人信息,并将数据用于对美国选民定向推送政治信息。 实际上这并非首次。早在2010年4月,Facebook启用第一版Graph API时就存在向第三方泄漏用户数据的情况。Facebook通过弹窗征求用户对app获取其特定数据的同意,而未经直接同意,用户好友的信息却可以一并被获取。 看似一切有迹可循、公开透明的数字化世界,实际存在着信息利用权力的不平等。 2019年12月,《纽约时报》发布了一个关于隐私的重磅调查。《纽约时报》从1200多万人的电话记录中获得了超过500亿个位置的数据集。但借助公开信息,研究人员仅用了几分钟就对位置信息数据完成了反匿名处理,并获得了特朗普一天的行踪记录,白宫、五角大楼、FBI等政府机构人员的行踪也不在话下。这在社交网络上引起热议:特朗普的信息安全都不能保证,更何况普通公民? 必须让渡部分隐私几乎成了现代科技生活的宿命。而问题背后是当今社会越来越突出的伦理悖论:社会治理和公民隐私之间的平衡。 早在疫情之前,组织扩张管理权限和个人自由权利之间就存在异常旷日持久的拉锯。而在信息社会到来之后,拉锯双方实力愈发悬殊。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