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舆论世界的5个关键规律
在这次疫情发生期间,我们见证了很多大事件,但与大事件伴生的都是一个个鲜活的人物:钟南山、韩红、林生斌、贾国龙……
这些人物是舆论事件的宿主,也是我们精神的寄托。只有角色才能寄托情感,也只有角色才能发泄情绪。所以我才说:没有主角的新闻,都没有生命力。 04 一点不叛逆的内容,不会有人喜欢疫情之下,全网都在热烈的地讨论和新冠病毒有关的一切,明星、大V、官员、职员、乃至你妈我爸都裹挟进了这场信息洪流中。 在全民热衷发声之际,有几个“挑衅”大众的声音出现了,并且这些“挑衅”大众的文章还刷屏了。比如这两篇:
这两篇文章都是在说群体的愚昧、大众的无知,渗透着精英主义者的自省,是少数派面对多数派的一贯“嘴脸”。 为什么反潮流的内容反而会引起大家的关注? 因为当所有人都在做同一件事时,信奉同一个观念,这件事就成了共识。而共识对于我们而言,就变成了没有刺激感的、无聊的东西。所以,郭靖不是万人迷,杨过才是;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 疫情期间,与这两篇文章类似的新闻,还有这位上海华山医院院长张文宏的讲话:
我们不是没见过敢说实话的专家,主要是没见过敢说实话还有点小坏的专家。说实话让这位院长变得十分可敬,但这点小坏让他变得十分可爱,让他的话有了传播势能。 朴树参加《奇葩说》,录到中途说回去睡觉,这事就上了热搜。李冰冰参加《演员的诞生》,连续熬夜排戏,累到住院也没引起网友讨论。不是因为朴树的流量比李冰冰高,而是因为朴树做了一件叛逆的事。 舆论世界里的规则就是:一点不叛逆的内容,不会有人喜欢。 05 像谣言的内容,才能走的更远如果我们把疫情期间的所有谣言做个排行榜,榜单第一位的应该就是「双黄连事件」了。 1月31日深夜,权威媒体《人民日报》发布了这样一条新闻: 由于「抑制」这个词含义很模糊,《人民日报》超越李佳琪和薇娅,成为最强带货官,全国的双黄连脱销了,而精彩的还在后面:
「双黄连事件」是典型的谣言诞生案例,要解释这个事,我们先引入一个公式: 谣言=事件的重要性×事件的模糊性 这个公式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尔波特提出来的,它非常简单地解释了谣言诞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件事越是重大、能获得的信息越是模糊,谣言出现的几率就越大,而人民日报的那条新闻简直是谣言诞生的最佳温床。 研发出抗击新冠病毒的有效药物,这事重不重要?但新闻里又用了「抑制」这个模棱两可的词,这事模不模糊? 而模糊性,不仅是谣言诞生的温床,还是谣言传播的发动机。由于事实很模糊,所以事实在每一次的转述中,都被转述人加入了自己的理解,于是事实渐渐被曲解,最终变成了谣言。 套用鲁迅先生的句式来说:世上本没有谣言,传话的人多了,便传成了谣言。 因为事实是死的,所以事实只会让一部分人相信。而谣言是在不断变异的,所以它可以孵化出各种版本,让不同群族的人相信它。 那谣言传播学逻辑,我们可以反过来用在内容营销上,让你的内容更有传播威力。把内容当谣言去经营,有两个核心原则: (1)让你的内容有一点「留白」 绝对的真理和绝对的错误都不值得被讨论,涂满纸张的画卷也没有任何想象空间。 比如,一句“我爱你”只会让对方满足地倒头就睡。一句“我差一点就爱上你了”才会让她彻夜难眠、辗转反侧。 (2)让你的内容可以随着人群和环境「变异」 你的内容在不同人手里,都能捏出不同的形状,像病毒一样不断适应新的人群、新的环境。 比如,在疫情期间,很多媒体都在发布疫情地图,公布各省各市的每日的疫情人数变化。这个内容就是典型的死板事实,是没有生命力的。 但后来,很多公司做了一些H5或小程序,可以实时查询小区周边的疫情信息,这样的查询工具就火了。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