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私泄露风险调查:中国网民更信任银行还是互联网公司?
而对于中低收入者,联系方式、偏好等诸如此类的个人信息被卖给第三方是消费者一大痛点,整体近五成人不能够接受。当营销越来越精准,智能设备记录了越来越多的个人数据,我们对于个人信息的掌控难度也更大。 最后谈谈,关于信息分享和隐私保护,消费者需要什么? 降低信息不对称性 绝大多数消费者厌恶不确定性。很多时候人们对于提供隐私信息后可能带来的后果缺乏足够的考量。通俗易懂的隐私条款,在用户决定信息提供的多少时给予足够的自由,以及适度的不当使用后果警告能够体现公司的诚意和责任感,从而为用户信任度加分。 “不作恶”的谷歌在透明度方面的做法值得借鉴:谷歌有一个专门的网页显示公司的隐私权政策以及从用户那里收集的各种数据。具体到用户数据怎样被使用、储存在哪里,谁会看到这些数据,等等。 信息的提供应该是双向的——消费者提供个人信息给公司,公司也有义务告知消费者它是如何利用这些信息的。消费者会更愿意选择他们所信任的公司的产品,“利润终会流向用户觉得舒适的地方”。 更加清晰的“边界” 信息时代的监管可能总让人感觉慢半拍。正如上文所述,个人信息与隐私“边界”的场景性很强,而且因人而异,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个人资料的所有权很多时候很模糊,这也会给监管和法规制定带来挑战。 技术发展有时候会给人带来挥之不去的“被监视感”。大数据使得越来越多的个人行为被量化并使得群体的行为更具预知性;云存储则打破了数据使用和分享的地域限制。更加高效率、便捷的生活是心之所向,但是过度透明、缺乏隐私的环境不会带来稳定、长久的社会效益。这需要个人意识、监管和企业社会责任三方面共同的努力。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