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程序的前世今生:它为谁而生?
小程序基本都围绕着优化这些点在做设计。更宏观点来看,小程序、服务号和订阅号三者的差异,其实只是在”开发权限多样性”、“推送频次”、“推送显眼度”这三者上面做一个不同的平衡考量罢了。如下图所示:
此消彼长,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方案,所有的设计考虑都不过是生态全局上的一个综合考量结果。 也就是说,小程序被赋予更多的开发权限,所以必然就会被限制住其推送频次和推送显眼度,否则在微信开放生态的全局中,它的存在就不合理了。 小程序的优化 我们从小程序的设计思想上,可以看到它跟H5有很多相似之处。比如: 寄生在浏览器或微信之上,都是靠一个特定的入口打开(网址或二维码),无需下载和安装; 用完即走,几乎不占用户的存储空间,也不驻留后台; 在开发上,都是前端开发的方式,成本低,速度快,且一次开发可以兼容所有的平台。 同时它也“继承了”服务号所具有的微信登录、微信支付、CRM管理等功能。 而相对于服务号,小程序做了什么优化呢? 1、提供了一个固定的入口: 微信在“发现”页面为小程序提供了一个入口,用户可以在这个地方找到他使用过的所有小程序。这些小程序会按照最后一次使用的时间倒序排列,越晚使用的小程序排在越前面。这样,用户能很方便地找到最近使用的那些小程序。 2、提供了类似于原生App的体验: 相对于服务号打开之后先显示一个对话框,需要用户进行点击才能进入到业务界面,小程序的界面本身就跟App无异,流程更直接,开发的自由度也会更大。而小白用户也更容易理解。 小程序可以调用系统接口,如摄像头、重力加速器、GPS、电话、录音等。也可以访问和存储本地文件,但有大小限制(上传的程序包体积不能超过1M,在用户手机中缓存大小不能超过10M,永久存储不能超过10M)。 而不需要连接服务器的小程序,还可以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离线使用,并能记住上一次使用最后停留的页面。这个特性很适合各种工具应用,这是所有H5都没法做到的。 3、限制推送消息: 小程序关于消息通知推送的限制是这样的:如果用户在该小程序中有支付或者提交表单的动作,那么开发者可以在7天之内向他推送有限条模板消息(每发起1次支付或提交表单的动作,可以下发1条消息,多次动作可以推送多条); 关于客服消息回复的限制:如果用户进入客服窗口,则小程序运营者在1分钟内可以向他发送1条消息,超时了就不能再次发送;如果用户在客服窗口内发送了消息,则运营者可以在48小时内向他回复3条消息。 可以看出,这是比服务号严格很多的限制。服务号并没有限制推送模板消息的时间,也没有明确限制推送模板消息的数量。 更关键的是,服务号每个月可以推送4次推广文章,而小程序并没有这个能力,需要静静地等待用户来唤醒它,或者用户在线下场景需要它时,才扫描二维码来找到它。 4、抑制营销: 这是小程序最耐人寻味的特点。 我们要注意到,上面总结出来服务号的第4个缺点“因为服务号的文章推送功能和扫描二维码可以关注的机制,不少公众号会利用标题党或者朋友圈病毒营销的方式去吸取粉丝,造成朋友圈里刷屏,这违背了微信平台做服务号的初衷。”长期以来微信团队出台了大量的要求和措施,封杀营销账号,封杀营销文章和网页、游戏等。 这也正是张小龙说的“我们开发公众号不是为了媒体,我们的本意不是传播内容,我们要提供服务,但服务号没有达到预期”。 所以小程序做了几个限制: 1)禁止分享朋友圈: 这相当于限制了通过朋友圈营销小程序,而把小程序的服务商主流群体圈定为“线下的区域性服务提供商”。 我们知道,如果线下的区域性服务提供者去做朋友圈营销,他们的营销文章、网页会在用户的朋友圈转发,而用户的好友来自全国各地,这就会给商家带来大量的外地无用流量,也给这些外地好友带来无用信息。而限制分享朋友圈,区域性服务商的小程序和小程序页面,只能在本地社群和本地好友中转发,反而更加精准,也不会带来骚扰。 2)禁止从网页和图片中直接长按识别二维码进入小程序: 这其实就限制了“小程序商城”的存在,同时也限制了朋友圈的图片营销。 此前经常出现一些公众号通过给用户提供生成新年签、大字报或者图片滤镜等功能进行圈粉营销,这样的办法显然在小程序上是行不通的。 3)限制搜索: 小程序的搜索入口限制了用户只能通过完整的名称搜索,才能搜索到对应的小程序。 (编辑:开发网_开封站长网) 【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络,其相关言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侵犯到您的权利,请及时与联系站长删除相关内容! |